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一部写给当下与未来的历史剧从我们的荆轲看莫

来源:大舞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莫言编剧的历史剧《我们的荆轲》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9境外巡演的首部剧目,于法国马赛剧院上演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的荆轲》自2011年首演就备

近日,莫言编剧的历史剧《我们的荆轲》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9境外巡演的首部剧目,于法国马赛剧院上演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的荆轲》自2011年首演就备受关注,八年内已在国内外数个城市演出近七十场。2012年,《我们的荆轲》斩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优秀剧本奖和优秀编剧奖,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2013年,青年演员王斑凭借对剧中人物荆轲的成功塑造,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4年,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之家国际戏剧节”上,《我们的荆轲》以99.9%的高得票率一举夺得“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1]。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以此为背景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然而,选择将古老的题材再次搬上舞台,莫言的意图是什么,赋予了它什么样的全新生命?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刺客故事为何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获得极高的赞誉?我们有必要对莫言的历史观及戏剧表现方式进行剖析,来解答以上的问题。

一、“今”为何日?“我们”是谁?

历史剧,从广义上来说,即取材于历史、与历史有关的戏剧。但是,对于历史剧该怎样写,艺术创作与史料应该保有怎样的距离,理论界众说纷纭,创作界桃李争妍,长期以来并无定论。观点无外乎分为两类:历史剧写作应该偏向“史”还是“剧”,即更尊重历史,以史实为根本,以戏剧为手段和方式再现历史;抑或取材于史料记载,在此基础上删改、添加、虚构,继而建构新的故事和思想。在英文中,前者更像是adaptation(改编),而后者更趋向于based on…/inspired on…[基于……受……启发(的创作)]。大多数剧作家都在史料与创新两者间寻找着折中点,就像黑格尔在《美学》中表达的他对历史剧的观点:“……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2]在这里,黑格尔指出了历史剧写作的核心问题——“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笔者认为,黑格尔所提到的“虚构”,在于历史剧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当下性”的关注。

《我们的荆轲》的剧名就是莫言历史剧对“当下性”关注的最直观的表白。莫言曾用“所有的历史剧,都应该是当代剧”来表明自己的写作态度。他认为“不能引发观众和读者对当下生活乃至自身命运的联想与思考”的历史剧是“没有现实意义的”[3],其含义指向了我们常说的借古喻今。历史剧在他的眼中,是连通历史和当下的纽带与桥梁。问题在于,“当下”“现代”“今”又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概念?《我们的荆轲》的“我们”究竟指谁呢?

郭沫若、田汉等剧作家曾将历史视为“开放性文本”,大胆突破历史文本的限制,对历史人物和时间再度做出了阐解。郭沫若的戏被称为“英雄和烈女的戏剧”[4],他曾表示写《蔡文姬》是想对曹操的形象进行“翻案”,《卓文君》则是基于对女性解放和独立的虚构。都是有当下性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背景,唤醒了人们的英雄气概。人们对英雄的需要,爱国情绪的高涨让英雄人物成了时代的主角。郭沫若的历史剧即是在宏大的叙事中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人物黑白分明,美丑善恶了然可见。相对来说,“今”指的是创作者写作的当下。

莫言的小说作品在80年代新历史主义思想的关照下,一向倾向于将英雄人物“降格化”处理,并对旧的意识形态加以颠覆,“使新历史文学走向重新解释历史、再造历史、再造心态史、再造文化史”[5]。屏蔽人物在历史上或高大或单一的形象,而将他们普通化、丰富化处理,拉近了英雄人物与和平年代里观众的距离。在《我们的荆轲》中,大侠荆轲是一个失眠症患者,也是一个为了出名不惜低三下四提着小磨香油和绿豆粉丝四处拜访前辈的普通人,这样的人物设置直指当下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此剧里的“当下”,看似是创作者写作的当下,但仔细想来,它不仅超越了历史,而且还超越了现代。人性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求,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跨越时代也共通的。莫言所说的“借古喻今”的“今”也是有超越性的。此“今”从“现实价值”上升到了“普世价值”,它针对的是超越时空的读者和观众的当下,“我们”即是人类。

莫言对历史的解构与重塑,采用的方式并不是“不过多地虚构故事”[6],而是“往人物灵魂深处写”[7],这与他小说创作的核心价值观相同。这不禁让人想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的人物。莎士比亚在对历史的偏离、抽取、提升的过程中,创造出戏拟、假定性。《哈姆雷特》也并未在情节上多做文章,而是用“哈姆雷特的延宕”来对历史结局做出拖延和迂回,用更多的笔墨对哈姆雷特深层性格进行开掘。莫言历史剧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他们“是独特的又是普通的,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这样的人物是所有人,也是我们自己”[8]。作为历史的人物越来越模糊,作为审美情节的人物却越来越凸显。“活”的形象如此出世。如此塑造的典型人物,便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共鸣。这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历久弥新的原因,也是莫言历史剧能获得国外观众赞誉的原因。

文章来源:《大舞台》 网址: http://www.dwtzz.cn/qikandaodu/2021/0728/934.html



上一篇:舞台蝶变清宫大戏平宝筏对西游记案头叙事的因
下一篇:梦想舞台

大舞台投稿 | 大舞台编辑部| 大舞台版面费 | 大舞台论文发表 | 大舞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舞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